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 邓崇慧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这是习大大发表的2019年新年贺词,这也是邓崇慧获得“闽茶发展突出贡献奖”之后,接受采访时引用的话。
2019年2月13日上午,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茶业协会主办的“‘生态闽茶流芳五洲,中国白茶溢香全球’2019福建茶界新春茶话会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理事会”在福州举办。作为武夷山茶产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邓崇慧,不仅荣获个人的“闽茶发展突出贡献奖”,其所领导的茶业局获得“闽茶发展最佳服务奖”,首创的“互联网+武夷斗茶”获得“2018闽茶发展十件大事”之一,可谓是成绩斐然。
“跨界”的“女茶头”
展开邓崇慧的履历,很简单,却又很丰富:十几年的公安岗位、五年乡镇主官领导职位、近三年的茶业局负责人工作,用时下流行的说法,这是一位“跨界”的“女茶头”。
这让人颇感意外,却又能从她的履历中感觉到是情理之中:公安工作的阅历,造就了她对工作的严谨和规范性要求;乡镇工作的实践,使她拥有与茶农茶企相处的丰富经验,可以更好地实施“接地气”的工作方法和推行措施。
2016年8月,邓崇慧从乡镇主要领导的岗位转岗,正式接过了武夷山主导产业——茶产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帅印”,成为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
多年历练,让她自带光环。优雅和淡然结合,随性却又亲切和善,似乎正如武夷茶的“岩骨花香”一般,有内涵,有韵味。
“我在武夷山出生,在武夷茶的茶香中长大。”邓崇慧说她小时候的上学路上,都要经过一片茶园;放假时光,她总在当时的茶叶总厂勤工俭学。只要谈起武夷茶,邓崇慧的眼里便有了光,那种由内而外、彻头彻尾地痴迷,总是感染着所有人。
“茶从一开始,就溶入了我们武夷山人的情感和血脉中,让每一个武夷山人都会由衷地为之骄傲也为之努力,我也不例外。”谈到对武夷茶的责任,你会感受到邓崇慧眼里的爱惜和坚毅。
谈到工作,她的表情很明快。她说:“我喜欢‘玩’,不是‘玩世不恭’的‘玩’,而是以‘玩’的这种心态作为战术,去好好对待它(工作)、研究它、发展它,不枯燥,不应付,这样才叫‘享受工作’,让每件事做起来都会觉得很有趣、有劲、有收获。”
正是抱着这种“玩”的心态,邓崇慧在“跨界”到茶行业近三年的时间,根据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发展“稳控面积、提升质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指导原则,带领着茶业局的同仁们,不断发展创新,保持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健步向前。
“玩”出了新高度
规范、服务、创新,是邓崇慧对团队工作精神的要求,而这也正是武夷山茶产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最需要的元素。
1.“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玩起了“互联网+武夷斗茶”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源起于北宋时期建州地区(今闽北地区)的“斗茶”活动在武夷山市每年的举办形式也多姿多彩。
此前,还没有人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直到邓崇慧萌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好“玩”心态。
于是,从2017年开始,武夷山茶业局将第十三届武夷山市春茶评比升级成首届“互联网+武夷斗茶”,通过互联网将分会场输送到全国百家城市,开创了全国范围内同一主题最大范围和最多场次的斗茶盛事。
新形式,新创意,首届“互联网+武夷斗茶””大受欢迎,也取得了预想的成功:通过各地的分赛场斗茶活动,让更多的人在品鉴了丰富的武夷茶品的同时,得到了武夷茶知识的专业指导,从而有效地宣传推广了武夷茶。
斗茶的热情愈加高涨。2018年5月间,报名承办的单位从第一届的100多家升至300多家,地域已蔓延至台湾、香港,甚至意大利等地,英、法、德国等地。
这是“武夷斗茶”要风靡全世界的预兆?!
2.将“玩”的目光也对准“传”和“承”
国家首批非遗,是武夷岩茶重要的名片之一。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是否有效的接续和弘扬?
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首届“传承者”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技艺制茶大会正式举办。
18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18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徒弟,通过“传承人讲堂”、讲茶会、实操技能大赛100
天的时间,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完成了“弘扬传统技艺”的“传承”,实现了文化创新的挖掘和宣传使命。
制茶大会的启动仪式、实操比赛网络直播都获得了300万以上的观看次数,而期间的访问,讲茶会等累计到了上千万的观看。
3.在品牌的宣传推广上“跨界”
如果说从乡镇领导调岗至茶业局,是邓崇慧的首次“跨界”。那么在武夷茶品牌的宣传推广上,邓崇慧更是身体力行,努力让武夷茶的品牌形象跨向全国,跨出国门。
伴随着《武夷山水一壶茶》的主题音乐响起,一位美丽的女士缓缓走到台上,或是以“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的开头语,向你娓娓讲述武夷茶的独特魅力;或是以一版包含了武夷茶的历史、技艺、品牌、品鉴等知识的
PPT向你专业介绍武夷茶,让人听了总是心驰神往。这是近三年来,邓崇慧对武夷茶的身体力行的推广。
“听了她的介绍,让我们有了马上去武夷山喝茶的冲动。”这是一位上海的茶友在参加了“武夷斗茶”分会场活动后,接受采访时说的话。随后,这位茶友真的和他的朋友半年内两次光顾了武夷山。
通过邓崇慧带领武夷山的推广团队在各地斗茶赛点、会展等多方的推广,努力让武夷茶的品牌形象跨向全国,跨出国门的小目标已经实现了一部分:
目前已在马来西亚、香港、北京、广州、西安等地设立了几十家“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广中心”;
2017年中秋,全球首个海外“武夷茶馆”落户德国法兰克福,开启“一带一路”茶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2018年,“武夷山大红袍”率先以公共品牌在天猫、京东开设官方旗舰店,对电商平台的规范经营和明码实价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将武夷茶品质的坚守到底
谈到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邓崇慧说:“要抓好‘两品’,一是品牌,二就是品质,保证优良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生态和品质是武夷茶产业的生命线,没有了好品质,茶企也好,产业也好,就没有发展的可能,甚至还有倾覆的危险。”邓崇慧如是说。
“茶产业其实也是很脆弱的,每一个茶农、每一个茶企的违规行为,都会对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我们必须居安思危。”谈到品质的坚守,邓崇慧的忧患意识中是满满的责任感。
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茶业局不仅配合做好监管工作,还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和茶农的自律行动,组织了茶企茶农“护生态、做好茶、诚经营”的倡议签名活动。
邓崇慧说:“在这方面,武夷山市历届市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把抓武夷茶的质量提升做为重点,综合施策,政策鼓励,保证武夷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近年来,邓崇慧领导茶业局,在不折不扣执行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中,注重发挥项目带动的作用,持续以全国绿色原料基地、绿色高产高效、省级产业示范园、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等项目为带动,逐步完善对区域内生态茶园管控技术指导、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茶业机械研发等科研工作,下大力气抓好“生态茶园建设”和“品质稳控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邓崇慧敏锐地发现人才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又“玩”出了新做法。
2017年以来,她积极联系沟通协调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出政校企三方合作上各自优势并进行整合,从而在茶叶科研项目上、专业论坛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共赢效应;
2017年10月,一场武夷山市茶叶专家人才库的实操考试吸引了当地广大茶企茶农的眼球,这是茶业局与人社局通过半年的筹备,实施的“茶业人才建库计划”,通过同台竞技的严格考试,28名当地茶界的审评技术人员成为首批武夷山市茶叶专家人才库成员,之后,他们活跃在武夷山茶事评比、技术培训、宣传推广的各个平台上,成为茶产业技术指导队伍的生力军;
2018年,武夷山茶产业“百千万”培训工程启动,得到了茶农茶企的欢迎,“百”是培养一百名专业师资力量;“千”是培训一千名企业内专业技术人员;“万”是普及万名以上的市民茶业知识授课和传播。
这几项关乎人才建设方面的措施,让我们不禁感叹她在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眼光和魄力。面对我们的赞美,邓崇慧说:“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
谈到2019年的工作重点,邓崇慧强调依然以品质和品牌为重点,始终坚持以品质为产业生命线,着力推动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规范和使用,围绕“两品”做文章,推动产业继续向前稳步发展。
话题绕回对茶的品质打造时,邓崇慧的眼中又眨起了兴奋的亮光,她说她遇到了高大上的“玩伴”,要“玩”出一个新高度:
那就是在国内知名专家的带领下,建立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首期合作项目是打造“优质安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将武夷山天造地设的优质茶园和科学的改造及管理相结合,探索出武夷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
她说,武夷山不仅茶好,茶文化的发掘潜力更大,当前国家关于文旅等产业融合的政策会是武夷山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导向动力,这也是武夷山茶产业可发力的一个方向。
“为世界敬上一杯健康生态的武夷好茶!”这是邓崇慧在茶行业追梦路上的努力方向。
我们期待,美女崇慧“玩”出武夷茶的新发展新高度!
(来源: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